北斗系统组网完成在即,亚太地区成全球最大市场
点击次数:2018-08-10 22:44:36【打印】【关闭】
新三板在线研究院 · 2018-08-10 · 文/陈睿
引言:
7月29日,北斗三号全球导航系统第9、10颗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成功发射。据悉,北斗三号卫星的有效载荷实现了部件级100%国产化率。从此次发射开始,北斗卫星组网发射进入前所未有的高密度期。此前发射的8颗北斗全球导航卫星已初步构成北斗全球卫星导航最简系统。本次发射的双星是从最简系统迈向基本系统的首组卫星。
随着我国航天进入高密度发射期,产业链公司受益。从中长期看,北斗系统正式进入全球覆盖阶段,整个卫星导航产业市场未来将有很大发展前景,市场份额扩大和利润提升可期,相关公司估值有望提升。
核心观点:
◆北斗系统组网完成在即,世界卫星导航系统成四足鼎立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是能在地球表面或近地空间的任何地点为用户提供全天候的3维坐标和速度以及时间信息的空基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目前国际上能够提供较高水平卫星导航服务的系统有四个,分别是美国(GPS)、中国(BDS)、欧洲(GALILEO)和俄罗斯(GLONASS)。
◆亚太市场突破2500亿元,成全球最大GNSS市场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市场报告》(第五版)数据显示,亚太地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GNSS市场,2015年市场规模为250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GNSS市场的34.5%,设备数量超过19亿台,占比46.1%。
◆2010-2017年中国GNSS市场从505亿元增至2550亿元,复合增长率超30%
2017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产值达2550亿元,较2016年增长20.4%。其中,与卫星导航技术直接相关的芯片、器件、算法、软件、导航数据、终端设备等在内的产业核心产值占比为35.4%,达到902亿元。北斗对产业核心产值贡献率达到80%。
1.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简介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一般是指中国的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英文简称BDS,又被称为北斗二号,是我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也是我国最关键的国家基础设施之一。
整个系统将由35颗卫星组成,其中5颗是静止轨道卫星,整个系统建成后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备短报文通信能力。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用户段组成。空间段: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空间段计划由35颗卫星组成,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27颗中地球轨道卫星、3颗倾斜同步轨道卫星。
地面段:系统的地面段由主控站、注入站、监测站组成。主控站用于系统运行管理与控制等。注入站用于向卫星发送信号,对卫星进行控制管理。监测站用于接收卫星的信号,并发送给主控站,可实现对卫星的监测,以确定卫星轨道,并为时间同步提供观测资料。
用户段:即用户的终端,既可以是专用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信号接收机,也可以是同时兼容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接收机。
2.国际主要卫星导航系统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是能在地球表面或近地空间的任何地点为用户提供全天候的3维坐标和速度以及时间信息的空基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目前国际上能够提供较高水平卫星导航服务的系统有四个,分别是美国(GPS)、中国(BDS)、欧洲(GALILEO)和俄罗斯(GLONASS)。
从卫星的设计数量上来看,中国北斗系统所用卫星数量最多,达到35颗。欧洲伽利略系统卫星数量为30颗。美国GPS系统与俄罗斯GLONASS系统的额定卫星数量均是24颗。
GPS是在美国海军导航卫星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导航、定位和定时功能,能为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GLONASS是由原苏联国防部独立研制和控制的第二代军用卫星导航系统,该系统是继GPS后的第二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GALILEO是由欧盟研制和建立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该计划于1999年2月由欧洲委员会公布,并和欧空局共同负责。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是中国自主研发、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该系统分为两代,即北斗一代和北斗二代系统。根据规划,2000年底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向中国提供服务;2012年底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20年左右,建成北斗全球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
3.GNSS设备数量突破50亿部,亚洲市场增长迅速
卫星行业作为航空航天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建立独立自主的卫星产业链,不仅对上下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同时对于主权安全来说也格外重要。
根据GSA发布的最新一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市场报告》,由于手持设备价格下滑,以及发展中国家重点地区的购买力不断增加,GNSS设备安装数继续受到智能手机的影响,2017年设备达54亿部,智能手机仍是提供移动位置服务的主要平台。2020年前,智能手机占全球设备安装基数的百分比将保持相对稳定。在设备数量上,2017年,道路应用设备达380多万套,主要增长来源于车载系统市场的发展,预计未来,基于道路应用的GNSS安装设备基数将大幅增长,复合增长率为11.4%。
从收入来源划分,增值服务收入逐渐成为最大收入来源。2015年,增值市场规模首次超过了GNSS设备和增强服务的综合规模。另外,随着5G、自动驾驶、智慧城市和物联网的出现,将引发这些增值服务的迅速推广和多样化,其年收入将在2025年达到195亿欧元,比同期的GNSS设备和增值服务收入高出2.5倍。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市场报告》(第五版)数据显示,亚太地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GNSS市场,2015年市场规模为250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GNSS市场的34.5%,设备数量超过19亿台,占比46.1%。
预计到2025年,全球GNSS市场的收入规模将接近2700亿欧元,由于GNSS市场成熟度的增长,竞争日益激烈,整体增速将会逐渐放缓。
4.卫星导航市场的八大市场
5.我国卫星导航服务市场情况
根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5月18日发布的《2018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2017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产值达2550亿元,较2016年增长20.4%。其中,与卫星导航技术直接相关的芯片、器件、算法、软件、导航数据、终端设备等在内的产业核心产值占比为35.4%,达到902亿元。北斗对产业核心产值贡献率达到80%。
白皮书显示,伴随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完善和应用开发,国内相关上市企业获得长足发展,产业链条日趋完善,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融合趋势更加明朗。截至2018年1月,卫星导航及北斗应用相关上市公司(含新三板)总数达58家,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企事业单位数量保持在1.4万家左右,相关从业人员数量超50万。
国内卫星导航设备营销总规模相较于全球市场,占比逐年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不断增长的数字化管理需求,成为北斗精准应用的重要市场,相关行业领域的市场总体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规模将达到4000亿元。
6.北斗产业相关公司分析
根据《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的披露,截至2018年1月,卫星导航及北斗应用相关上市公司(含新三板)总数达58家。由此,形成了中国北斗产业相关公司的两个梯队。
第一梯队以上市公司为主,包括中国卫星、海格通信、北斗星通等。2017年北斗产业相关上市公司平均营收约为22.85亿元,中位数约9.85亿元。
第二梯队则以新三板公司为主,包括希德电子、司南导航、中斗科技等。2017年北斗产业相关新三板公司平均营收3700万元,中位数1997万元。
从数量级上看,新三板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不过从投资角度来看,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为42.2,而新三板公司平均市盈率仅14.09。
◆希德电子833477.OC
公司立足于国防军工电子信息产业,围绕“器部件—终端—系统”产业链以及“技术芯片化、功能模块化、应用一体化”的综合性解决方案两条主线,从事导航、通信、雷达、抗干扰及光通信等军用电子设备与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服务于兵器、航天、航空及船舶等国防军工领域,纵深实现当前及未来国防军工领域综合性信息通信、战术系统通信增强及电子对抗等功能。
北斗行业整合的节奏加快。国内已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导航企业,北斗导航板块持续的保持较高热度。根据《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2016 年总体产值已突破2000亿元;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规模将达到4000亿元。
◆司南导航833972.OC
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为全球用户提供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高精度GNSS板卡、接收机和全方位、多领域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自成立以来司南导航获得20多项荣誉资质,参与国家863项目“基于相位的实时分米级北斗定位数据处理系统技术”,两次承研北斗二代重大专项“多模多频高精度OEM板”。在行业领军人物王永泉博士的带领下,司南导航打破了国外多项技术壁垒,突破了高精度GNSS核心算法、芯片、板卡、接收机、应用及产业化等关键技术瓶颈,研制出多款成熟的高精度多模多频GNSS板卡及接收机,数次填补了国内外GNSS在高精度领域的空白。
免责声明
本报告中所提供的观点及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报告基于已公开的资料或信息撰写,本研究院不保证该等信息及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本报告所载的信息、资料、建议及推测仅反映本研究院于本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
在任何情况下,本研究院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本研究院对本声明条款具有唯一修改权和最终解释权。